联系电话:
010-5637 0168-696
在第六届 “逐梦光电"等离子体先进光谱诊断技术与应用学术探讨会上,卓立汉光对话清华大学王新新教授。这位深耕气体放电与光谱诊断领域三十余年的学者,分享了研究历程、技术突破与行业展望,为我们揭开该领域的发展脉络。

老师简介:王新新,清华大学教授,博导,主要研究方向为气体放电等离子体、介质阻挡放电、气体放电相似性、脉冲功率技术、X箍缩、Z箍缩。
缘起:从读博选择到深耕坚守
1978 年,王新新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,1983 年本科毕业时因无推免政策,选择考研深造。当时高压研究所仅气体放电领域先驱杨金基教授能招博士,为继续读博,他选择这一方向 —— 跟随其他老师读硕士 3 年即毕业,而随杨教授可连贯开展研究。考试达标后,他正式踏入该领域。
真正让他扎根的,是核聚变能源的吸引力。杨金基教授曾提及,聚变能源取之不尽,且预测 2040 年或实现能量收支平衡,这让他充满动力。1983 年至 1990 年,他的硕士、博士研究均围绕等离子体焦点展开。
博士毕业后,王新新赴物理所跟随蔡世东先生做两年博士后,后按约定回清华,主攻高温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焦点,还拿下首*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“等离子体焦点强脉冲中子源"。1994-1998 年,他赴德国三所高校相关研究所研究高温等离子体,回国后仍留清华:“研究多年,感情深厚,不想换方向"。
2000年后,介质阻挡放电受关注。低温等离子体门槛低、更重应用,2005 年王新新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研究该技术,团队自此兼顾高低温等离子体。
如今,低温等离子体虽应用广却多停留在实验室,仅半导体领域落地成熟;曾为典型应用的等离子体彩电,因不敌液晶、量子点电视被淘汰。团队当前低温研究聚焦半导体核心需求,如分子激光用于光刻机、激光维持等离子体检测芯片缺陷。
高温等离子体研究近年再升温:国内外看好核聚变能源并加大投入。过去团队与九院、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合作,带国防背景;如今,一名毕业学生与彭先觉院士合作成立 “安东聚变公司",首笔募资过亿,计划在太仓开展 Z 箍缩核聚变研究,还拟与团队合作推进 “剪切流稳定的 Z 箍缩"。团队研发的 “无极 Z 箍缩",可产紫外光源用于芯片检测。
技术突破:Z 箍缩与 X 箍缩的应用探索
Z 箍缩是核聚变研究的关键方向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它已用于核聚变,但因不稳定、难达点火温度与约束条件,转而用于产生强脉冲中子源和 X 射线源。
2000 年后,团队用纳秒脉冲改进驱动负载,大幅提升 Z 箍缩的 X 射线强度,还克服部分不稳定性。其电能到 X 射线的转换效率远高于激光,业界开始尝试用它替代高能量脉冲激光,搭建可控惯性约束核聚变设施。
团队研发的 “X 箍缩源" 更具产业化潜力:以两根交叉成 X 形的细丝为驱动负载,电流要求低、设备体积小,焦点固定在 X 形交点(微米级点源,远小于医院钼靶 X 射线源的毫米级),成像分辨率更高。
普通 X 光靠 “吸收差成像",对肌肉等软组织成像模糊;X 箍缩产生的相干光,可通过 “X 光干涉成像" 捕捉相位变化,呈现精细结构 —— 团队曾用它拍蚊子,连其腹中卵都清晰可见。此前,团队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合作,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推进医疗应用,虽进答辩环节却未落地,但 X 箍缩的医疗潜力已获认可。
行业现状:梯队建设与设备协同
在人才梯队建设上,不同单位差异显著。王新新认为,这种人才流动虽反映顶尖高校留人难题,却也能调节区域人才平衡,让学生找到适配岗位,属社会动态调整的自然结果。
在研究设备上,团队自主研发的马赫曾德激光干涉仪,解决了等离子体放电 “重复性差" 的痛点 —— 放电过程仅几十纳秒,且每次状态不同,需在同一放电中连续成像。传统干涉仪仅能拍单幅图,团队在单台激光器基础上改进:将激光分三路,30% 直接成像,剩余 60% 经镜子反射延迟后分两次成像;同时控制光束间距、带角度入射,最终清晰捕捉等离子体鞘层变化。
对于卓立汉光的分幅相机,王新新明确其与干涉仪 “互补非替代":分幅相机擅长拍可见光图像,而干涉仪可通过阿贝尔反变换获取 “等离子体电子密度空间分布",这是 ICCD 相机无法实现的。团队现开展介质阻挡放电研究时,两类设备会配合使用。
展望:国产化设备与行业方向
谈及国产化光谱诊断设备,王新新指出,当前国产设备水平已大幅提升,且国际形势带来机遇,但 “进口更好" 的惯性思维仍是挑战。
他建议从三方面发力:控成本:以高性价比打开市场,积累口碑后再调价格;强售后:进口设备维修常受制约,国产设备维修便捷,可成优势;融 AI:过去分析光谱需查厚重手册,如今有美国 NIST 光谱数据库,可开发 AI 识谱软件,建 “光谱字典" 数据库,大幅提升研究效率。
对于行业未来,他强调三大方向:一是光谱诊断需强化 “硬件 + 软件" 融合,重点突破 AI 识谱;二是高温等离子体聚焦核聚变落地,联合高校、企业推进 “基础研究 - 技术攻关 - 产业化" 衔接;低温等离子体深耕半导体、医疗,推动实验室技术转化;三是加强梯队建设与跨单位合作 —— 顶尖高校需想办法留青年人才,各单位共享数据与设备,避免重复研发,形成行业合力。
三十余载深耕,王新新教授的研究始终与领域发展同频。在核聚变、半导体、医疗等需求驱动下,他与团队的探索,仍在为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领域书写新篇。
【致卓立汉光的同行者】
感恩相伴,不负信赖!
【王老师简介】

王新新,清华大学教授,博导,主要研究方向为气体放电等离子体、介质阻挡放电、气体放电相似性、脉冲功率技术、X箍缩、Z箍缩。
上一篇:没有了